马兰头 别名马兰、红梗菜、鸡儿肠、田边菊、紫菊、螃蜞头草等,属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基本类分两种,野生和人工种植。植株丛生,株高30~60厘米,茎直立,茎粗0.5~0.7厘米。原产亚洲南部及东部。中国各地极为常见,以长江流域分布较广。在中国个别大中城市已有人工栽培,且南京地区已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。并成为初春和秋季市场上深受欢迎的绿叶蔬菜,在农村、野地的晚春都可以发现。
简介
马兰头有红梗和青梗两种,均可食用,药用以红梗马兰头为佳。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,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。在浙江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,是取其“青”字,以合“清明”之“青”。
马兰头每年春、秋两季均能萌发嫩芽,抽生新枝条,植株丛生,株高30~60厘米,茎直立,茎粗0.4~0.7厘米。叶互生,长6厘米,宽2厘米左右,边缘有疏粗齿或羽状浅裂,或微凹,叶脉明显,呈紫红色或深绿色,春天摘其嫩茎叶作蔬菜称马兰头。头状花序,花为淡紫色或淡黄色,7月始花,10月种子成熟。瘦果扁平,深褐色,种子无胚乳,能繁殖。根着生于10~20厘米的土层内,为匍匐茎,白色,无限生长,匍匐茎有节,节间均能生长发芽。 马兰头就是马兰,仙居人称:马头兰。马兰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马兰,生泽旁。如泽兰而气臭。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,以其似单瓣菊花而紫也,又有山兰,生山侧,似刘寄奴叶,无丫,不对生,花心微黄赤。亦大破血,皆可用。
生长习性
喜温也较耐阴,江浙一带较为多见。因摘其嫩茎叶头而食,故称为“马兰头”。
分布范围
中国各地极为常见,以长江流域分布较广。生于山坡、田边、路旁,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品种与种类
马兰品种很多,常见的有3个品种和3个变种。到田野铲种时要采集那些根茎粗短略带红色,植株匍匐状生长,叶色深绿,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,叶缘有齿或羽状浅裂的植株。只有选育出再生性好、生长快、适应性广、易栽培、抗逆性强、环保型(不需防治病虫)和清香美味的品种,才能保证马兰头质优、产量高、效益好。这是种好马兰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。
药用价值
名称:马兰头;
性味:辛,性凉;归肝、胃、肺经;
功效
马兰头具有凉血止血,清热利湿,解毒消肿的功效;
主治
马兰头主治吐血,衄血,崩漏,紫癜,创伤出血,黄疸,泻痢,水肿,淋浊,感冒,咳嗽,咽痛喉痹,痈肿痔疮,丹毒,小儿疳积。
用方
1、 马兰头治吐血:鲜白茅根四两(白嫩去心),马兰头四两(连根),湘莲子四两,红枣四两。先将茅根、马兰头洗净,同入锅内浓煎二、三次滤去渣,再加入湘莲、红枣入罐内,用文火炖之。晚间临睡时取食一两。
2、 马兰头最解热毒,能专入血分,止血凉血,尤其特长。凡温热之邪,深入营分,及痈疡血热,腐溃等证,允为专药。内服外敷,其用甚广,亦清热解毒之要品也。若谓其破宿血而生新血,则言之过甚矣。《本草正义》
3、 马兰头根、叶,主诸疟及腹中急痛,痔疮。《纲目》
4、 马兰头补肾命,除寒湿,暖子宫,杀虫。治小儿疳积。《医林纂要》
6、 马兰头治胃溃疡、结膜炎:马兰鲜根二两。水煎服。
7、 马兰头根:祛风散寒,止咳平喘。治支气管炎,支气管哮喘,风湿痹痛,小儿疝气。《云南中草药》
8、 马兰头治喉痹口紧:马兰根或叶捣汁,入米醋少许,滴鼻孔中,或灌喉中,取痰自开。
9、马兰头治咽喉肿痛:马兰全草一、二两。水煎频服。
10、 马兰头绞肠痧:用马兰根叶在口中细嚼,将汁咽下。
11、 马兰头治外耳道炎:马兰鲜叶捣汁滴耳。
禁忌
孕妇慎服马兰头。
炮制:马兰草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软,切段,干燥。 马兰根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软,切段,干燥。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。
食疗作用
马兰头味辛,性凉;归肝、胃、肺经;
具有凉血止血,清热利湿,解毒消肿的功效;
主治吐血,衄血,崩漏,紫癜,创伤出血,黄疸,泻痢,水肿,淋浊,感冒,咳嗽,咽痛喉痹,痈肿痔疮,丹毒,小儿疳积。
马兰头做法指导:
治大便下血。马兰、荔枝草各30克,水煎服。
治紫癜症,马兰、地锦草各15克,水煎服。
治打伤出血。竹节草、旱莲草、松香、皂子叶为末,搽入刀口。
治小便洒痛。鲜马兰30至60克,金丝草30克、土丁桂、胖大海各15克,水煎服。
营养价值
马兰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,丰富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及β-
此文声明 本站凡注明来源的作品、文章、图片等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网站,目的在于知识的传递。 如侵犯到您的版权或权益,请联系我方进行删除,由本文引起的法律纠纷及其它责任与云健康网无关。 其中涉及的马头兰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,目的在于知识的传递
2021-02-07
2020-06-14
2020-05-17
2020-02-17
2020-02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