禁忌人群
《食疗本草》:“子生食发冷病。”婴儿、幼儿、儿童不宜生食。
芭蕉的功效标签
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具匍匐茎。假茎绿或黄绿,略被白粉。植株高2.5—4米。叶片长圆形,不对称,长2—3 米,宽25—30厘米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不对称,叶面鲜绿色,有光泽;叶柄粗壮,长达30 厘米。花序顶生, 下垂;苞片红褐色或紫色;雄花生于花序上部,雌花生于花序下部;雌花在每苞片内约10—16 朵,排成2 列;合生花被片长4—4.5 厘米,具5 (3+2) 齿裂,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,顶端具小尖头。浆果三棱状,长圆形,长5—7 厘米,具3—5 棱,近无柄,黄色肉质果实,内具多数种子。种子黑色,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,宽6—8 毫米。
芭蕉能吃,芭蕉与香蕉的营养价值差不多,从中医角度讲,都有润肠通便功效,但香蕉性凉,芭蕉中性,固胃寒者不宜多吃,一般老年人宜吃芭蕉。
芭蕉和香蕉同属一科,外形相似,有一定的药用价值。芭蕉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,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,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芭蕉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,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,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。
芭蕉果肉主治:便秘大便不通。
芭蕉根主治:清热,止渴,利尿,解毒。治天行热病,烦闷,消渴,黄疸,水肿,脚气,血淋,血崩,痈肿,疔疮,丹毒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主黄疸。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天行热狂,烦闷,消渴;患痈毒并金石发、热闷口干人,并绞汁服;肿毒游风,风疹,头痛,并研罯敷。
③《本草从新》:泻热解毒。治一切肿毒,发背欲死,亦游风疹,风热头痛,产后血胀,消渴饮水,天行热狂,血淋涩痛,疮口不合。
④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利尿。治水肿脚气。
⑤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通便秘。
【附方】
①治消渴,口舌干燥,骨节烦热:生芭蕉根,捣绞取汁,时饮一、二合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黄疸病:芭蕉根三钱,山慈姑二钱,胆草三钱。捣烂,冲水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③治血淋心烦,水道中涩痛:旱莲子一两,芭蕉根一两。上细锉,以水二大盏,煎取一盏三分,去滓,食前分为三服。(《圣惠方》)
④治血崩、白带:芭蕉根半斤,瘦猪肉四两。水炖服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⑤治胎动不安:芭蕉根二至三两。煮猪肉食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⑥治高血压:芭蕉根茎煎汁,或同猪肉煮食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⑦治发背欲死:芭蕉捣根涂上。(《肘后方》)
⑧治疮口不合:芭蕉根取汁抹之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
⑨治疔疮走黄:芭蕉根捣汁一宫碗灌之。(《冷庐医话》)
⑩治小儿赤游,行于上下,至心即死:捣芭蕉汁涂之。(《子母秘录》)
⑾治风蚛牙,颐颊腮肿痛:芭蕉自然汁一碗,煎及八分,乘热漱牙肿处。(《昔济方》)
芭蕉叶功能主治:清热,利尿,解毒。治热病,中暑,脚气,痈肿热毒,烫伤。
①《本草再新》:治心火作烧,肝热生风,除烦解暑。
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利尿。治脚气,外用消痈肿。
③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皮及叶:敷蜂、虻刺伤处,可止痛,并有止血作用。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【附方】
①治肿毒初发:芭蕉叶研末,和生姜汁涂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烫伤:芭蕉叶适量,研末。水泡已破者,麻油调搽;水泡未破者,鸡蛋清调敷。(《江西草药》)
芭蕉花功能主治:化痰软坚,平肝,和瘀,通经。治胸膈饱胀,脘腹痞疼,吞酸反胃,呕吐痰涎,头目昏眩,心痛怔忡,妇女经行不畅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心痹痛。
②《滇南本草》:暖胃,散痰,软坚。治寒痰停胃,呕吐恶心,吞酸吐酸。
③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头眩昏,气痛,散血。
④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红白痢,能通经。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2~3钱;或烧存性研末。
【附方】
①治心痹痛:芭蕉花烧存性,研,盐汤点服二钱。(《日华子本草》)
②治反胃吐呃饮食酸痰,胃、腹疼痛,胸膈饱胀:芭蕉花二钱。水煎,点水酒服。忌鱼、羊、生冷、蛋、蒜。(《滇南本草》)
③治怔忡不安:芭蕉花一朵。煮猪心食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④治肺痨:芭蕉花二两,猪肺半斤。水炖,服汤食肺,每日一剂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⑤治心绞痛:芭蕉花半斤,猪心一个。水炖服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⑥治胃痛:芭蕉花、花椒树上寄生茶各五钱。煨水服,一日二次。(《贵州草药》)